自工業革命以來,藉著機器的幫助,成本減低而產能上升,導致大量貨品增加。
故此,作為商家,由於已經坐擁大量貨品,因此,銷售方式便成了能否賺取全世界的關鍵 。
其中一種方法,就是主動製造人類的需要,製造購買的慾望,讓人以高價購買一些其實並 不需要 的產品,這亦造就了廣告業的誕生。
如所有大型企業一樣,能夠雄霸整個市場的,必然是與freemason有關。
自古以來,鑽石也是貴重的寶石,極為稀有,只在印度及巴西大量發現,因此,只能在皇 族中 出現,並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夠擁有。
但到了十九世紀中期,由於南非奧蘭治河Orange River發現鑽石礦,數目多達噸計,大量鑽石充斥市場,導致價格下跌,危害英國商 人的利益。
英國商人塞西爾•羅德斯Cecil Rhodes,原是一位英國牧師之子,於1870,約17歲到南非。
他亦是共濟會A pollo University Lodge的成員。
當時,他得到freemason羅富齊家族的資助,自1871年開始,在南非北開普 省的金伯利不斷收購鑽石礦,包括de beers兄弟所擁有的鑽石礦。
9年後,1880年,他開始了De Beers Mining Company,亦即是其後壟斷90%鑽石供應的De Beers。
於1888年,成立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es, Ltd,足以控制整個南非的鑽石出產,藉此穩定價格。
其後,他亦在英國組成Diamond Syndicate「鑽石財團」,聯合所有商家一起決定鑽石的價格和供應數量,並且 ,打擊不參與托價的鑽石商人,從而令市場不會有太多鑽石,維持高價格。
當塞西爾•羅德斯Cecil Rhodes於1902年逝世時,De Beers已控制世界上90%的鑽石供應。
其後,自1907年起, 歐內斯特•奧本海默Ernest Oppenheimer成為了De Beers的主席,隨後,De Beers亦由奧本海默家族Oppenheimer所控制。
其後,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及隨著其他鑽石礦被發現,經濟衰退加上供應量增加,影響De Beers的收益。
當時,只有美國不被戰火波及,成為唯一可以拓展的市場。
他們想到要消費者購買高檔次的鑽石,並且,購買後不會拿出市場出售。
因此,1938 年,他們聘請了美國第一間廣告公司淨重艾耶爾父子
N. W. Ayer & Son。改變鑽石為貴族專有、時尚的定位。
將鑽石推銷為代表愛情的禮物,男士所購買的訂婚介指,導致購買後,絕少如其他投資貴 金屬般賣出。
藉著明星、廣告、電台、電影、電視、報章、雜誌,將鑽石塑造成含有愛情的「必需奢侈 品」,1941年銷量已經增加了55%。
到1947年,更設計了 “A Diamond is Forever” 「鑽石恆久遠」的宣傳口號,革新了人類對鑽石的價值觀,視這貴重的石頭為婚姻的必需 品。
經過De Beers的努力,到了1960年代,80%的美國人,在訂婚時也用鑽石介指為訂婚 禮物。
彷彿每一對情人,都要為De Beers奉上兩個月的薪金以購買鑽介。
由於鑽石蘊藏量豐富,只是人為地操控供應量及價格,因此,隨著近年更多開採鑽石的國 家,包括俄羅斯、澳洲及加拿大,拒絕遵從壟斷聯盟,導致供應量增加,De Beers再不可以藉著完全壟斷市場,謀取暴利。
相反,鑽石價格好像汽車、電腦等消耗品一般,購入後,二手價值可以即時下跌幾成。
在這情況下,奧本海默Oppenheimer家族,亦於2011年11月,將手上所 有De Beers的股份賣給自己所控制的另一間上市公司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cian plc套現離場。
De Beers的神話,亦隨之落幕。
反觀,雖然,亞洲的翡翠玉石亦如鑽石一般,數量多得驚人的寶石,但由於沒有一間公司 能壟斷全世界的供應數量,以及沒有聰明的銷售宣傳手段,因此,長久以來,價值不能與鑽 石所對比,甚至予人過時、落伍的感覺。
因此,De Beers「點石成金」的故事,是銷售學上的經典個案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